社會工業化促進
發展 二次大戰以后,先期進入工業化的國家開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能力的擴張,使全球鋼產量的增長速度達到每年1900萬噸。當先期工業化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及工廠建設基本完成之后,對鋼的需求減弱,加上石油危機影響,雖有新興工業化國家出現,全球鋼產量增長幅度仍然下降。20世紀的實踐證明,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一個國家對鋼產量需求的程度。農業社會對鋼的需求低,工業化初級階段對鋼的需求高于農業社會,對鋼需求最高的是工業化的大規?;A設施建設和生產能力擴張階段,進入工業化階段后期對鋼的需求又趨向減弱。 人口增長擴大全球鋼需求 20世紀既是鋼鐵工業大發展的世紀,也是全球人口大增長的世紀。19世紀人口增長6.25億,20世紀全球人口增加45億。由于全球人口增長,即使人均鋼產量不變,全球鋼產量也要增加。實際上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均鋼產量水平是不同的。1950年世界大部分國家處于工業化前期,人均鋼產量約為每年70公斤。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大規?;A設施建設階段,人均鋼產量增至每年170公斤;在建設高峰過后,人均鋼產量逐漸降至每年130公斤。 21世紀全球鋼產量總趨勢是在波動中增長,全球人口6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21世紀都要發展,世界人口還要增加,估計到21世紀中期,全球人口將要達到80億,對鋼的需求將增加,全球鋼產量布局也將重組。這一趨勢,20世紀80年代已出現苗頭,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全球鋼產量的增長主要貢獻來自發展中國家鋼大幅度增產。 21世紀中國需要多少鋼 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鋼鐵工業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屬于先期工業化國家,在進入工業化過程后,這幾國鋼產量開始增長,其后達到高峰期,并保持幾十年,其后鋼產量水平降低,并進入穩定期。 我國與韓國情況有類似之處,鋼產量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增長期。韓國在20世紀末進入高峰期,而我國到2002年尚未進入高峰期。21世紀前期,我國將處于工業化階段,鋼鐵工業的基本任務是保證支撐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首先要考慮的是支撐第三步戰略目標實現的鋼產量的最低值。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上,人均鋼產量每年100公斤應是最低門檻值。按這一數值考慮,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后從高峰期進入穩定期的人均鋼產量比最低門檻值高出50%,即每人每年150公斤,可計算出我國經濟增長的最低鋼產量。最低鋼產量的概念是保證我國實現工業化的最低人均鋼產量,用最低鋼產量完成工業化進程必須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我國鋼年產量進入穩定期后,其水平將在2.0億±0.2億噸。但是,預計到2020年我國鋼產量尚不能進入穩定期。 鋼產量高峰期持續到2020年后 2002年我國產鋼1.82億噸,按目前趨勢,最近2—3年內將進入高峰期。先期工業化國家高峰期一般約持續30年,累計鋼產量最高的是美國,累計人均鋼產量最多的是德國。我國與這些國家相比要低得多,鋼產量度過高峰期累計產量要多少,這要考慮人口,同時要考慮國土面積和GDP。美國國土面積與我國相近,人口是我國的1/5,GDP總量是我國的10倍。美國鋼產量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穩定期。參考美國的數據,我國鋼產量進入穩定期可能要有60億噸的累計產量。按年產鋼2億噸計算,我國鋼產量的高峰期將要持續到2020年以后。 鋼鐵發展的制約因素 鋼鐵工業的發展,限制性因素一是資源、能源,二是地球環境。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但鐵礦石資源與鋼產量水平嚴重不適應。鐵金屬的地質儲量我國居于世界第9位,但是我國鐵礦石儲量中大都屬于貧礦和難選礦,至1999年底,我國鐵礦儲量只有125.54億噸,按目前國產鐵礦年產2.2億—2.5億噸計算,加上其他國內資源,可維持年鋼產量9500萬—1億噸,以噸鋼消耗地質儲量約3.5噸計,我國鐵礦資源靜態保證程度大致在35—40年。我國鐵礦石資源嚴重不足決定了發展我國鋼鐵工業必須依靠國內、國外兩類資源,2002年我國進口礦數量已占一般貿易量的46%,2003年我國大量購買進口礦已引起國際市場鐵礦供應緊張。我國鋼產量今后增長全依靠進口鐵礦,如果年產鋼2.0億噸,進口鐵礦要超過1.4億噸;年產鋼2.2億噸,進口鐵礦要超過1.7億噸。如此大量的礦石怎樣進來?鋼鐵工業需要的其他礦,如錳礦,進口量目前占45%,而鉻礦基本上靠進口。 我國能源資源以煤為主,占70%以上,鋼鐵工業是煤炭消耗大戶,鋼鐵工業能源消耗總量占全國能耗的10%。由于大量焦炭出口,以及土法及落后煉焦工藝存在,煉焦用煤浪費嚴重,鋼鐵工業用煤量已超過煤炭總產量的15%,煉焦用煤的緊張局面已經出現。 我國屬于貧水國家,年平均降水量只及世界平均值的77.07%,亞洲平均值的87.57%。我國華北與東北的鋼產量占全國的41.5%,而水資源只占全國的11.62%。水資源也將成為鋼鐵工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鋼鐵工業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壓力主要是制造過程中排放污染物。近幾年來,我國鋼鐵企業對環境重視程度大有提高,已出現若干清潔工廠。但總體上我國鋼鐵工業仍是排放大戶和環境污染大戶。我國鋼鐵工業減輕生態環境壓力,第一步是總體上做到排放無害化,第二步是做到清潔生產,最終目標是實現鋼鐵制造的綠色化。 實際上,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當前主要矛盾不是規模而是結構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的主要矛盾不是生產規模不足,而是結構不合理。我國近幾年年平均進口2000萬噸以上
,其中70%以上是高附加值、國內不能生產或產量少的板材,以及高附加值的長材、管材和特殊鋼制品。 我國一般長材已自給有余,這表明我國鋼鐵工業的產品結構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需要,而產品結構不合理則是工藝結構、裝備結構和企業結構的反應,上述的結構不合理往往是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結果。民營企業生產規模擴張很快,而其產品多屬于普通鋼材,其結果是長線不斷加長,而短線補得很慢。我國鋼鐵工業不能再熱心于以擴大規模為目標,而應以調整求發展,否則將會導致一部分生產能力過剩而閑置,造成浪費,使全行業陷入危機。 20世紀后期,鋼鐵工業科學技術進步迅速,新工藝、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大量涌現。21世紀我國鋼鐵工藝的調整,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獲得良好效果,要用較少的人均鋼產量實現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就必須不斷提高鋼的質量,并不斷開發出質量更高,實用性更強,壽命更長,價格性能比更低的新產品。為減輕地球環境負荷,必須大幅度節能,并按照“3R”的原則,使鋼鐵制造走向綠色化。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大力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我國國情和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鋼鐵工業將是以內需型為主的產業,但全球化的趨勢將使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在更深層次上接軌。21世紀我國部分鋼鐵企業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鋼產量的高峰期之后。決定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如:國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國外礦產利用機制的創建,國內能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鋼鐵工業的結構調整(如投資結構)和重組,市場平等競爭機制的形成等等都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