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園林景觀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銹跡斑斑”的裝飾材料,即鐵紅色銹蝕鋼板,其是介于普通鋼和不銹鋼之間的一種合金
料,在融入現代冶金新機制、新技術和新工藝后得以可持續發展和創新,屬世界超級鋼技術前沿水平的系列鋼種之一。
在位于上海世博園的盧森堡館就大量使用了此類材料,該館的主體建筑表面整體呈銹色,是由一種名叫耐大氣腐蝕鋼的特殊鋼材制成。據說這種材料暴露在空氣中,表面會自動形成抗腐蝕的保護層,無需涂漆保護,材料使用壽命長達80年。而且建造整個盧森堡館的耐候鋼在展館拆除后可100%回收利用。在銹跡斑斑的背后,展現了盧森堡館創新與環保的理念。
其實除了盧森堡館,澳大利亞館、智利館的外墻也部分應用了耐大氣腐蝕鋼。可以說在2010年上海世博工程的影響下,這一材料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大大增加。
據了解,在20世紀初,國外一些前衛的藝術家就將鋼材應用于雕塑創作中。由于
銹蝕是材料自身的一種自然狀態,十分符合藝術表達的真實性原則,久而久之,鋼材成為現代景觀造型藝術設計的材料之一。普通的鋼鐵生銹之后,會逐漸腐蝕老化直至破損,而耐候鋼的出現使得設計師有機會在造型藝術創作中充分利用鋼鐵的銹蝕形態進行表達。
對這一材料在風景園林設計實踐中的應用做過很多研究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博士崔慶偉曾經講道,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材料的選擇受到諸如項目屬性、場地條件、設計師偏好、造價用量等諸多條件的影響。而從材料本體出發,每種材料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與精神內涵。銹蝕鋼鐵在不同類型的設計語境中常被冠以工業時代的代名詞、時間概念的視覺表達以及科技與文化創意的標簽等設計語匯,而被大量應用。
生銹鋼鐵是工業時代的縮影,很多設計師利用它突出一種獨特的工業審美和文化記憶功能。而且,銹跡斑駁的表面容易使人產生歷史滄桑之感,從而將“時間”這樣一個無法捕捉的概念視覺化,所以它便很自然地被應用到一些紀念性園林創作當中。又由于玻璃、金屬等材料具有簡潔現代的形態特征,于是銹蝕鋼鐵也常常被賦予科技、藝術創意的標簽而應用在一些時尚或辦公環境當中。
為什么生銹的鋼板會產生如此豐富的設計語匯?很多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其實這源于該種材料獨特的表現特性。
首先,它具有突出的視覺表現力。銹蝕鋼板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其色彩明度和飽和度比一般的構筑物材料要高,因此在園林綠植背景下容易突顯出來。此外,鋼板銹蝕產生的粗糙表面使其構筑物更富體積感和質量感。
第二,它有很強的形體塑造能力。如同其他金屬材料,銹蝕鋼板比較容易塑造成豐富變化的形狀,并能保持極好的整體性,這一點是木材、石材及混凝土很難達到的。
第三,它還具有鮮明的空間界定能力。由于鋼板的強度與韌度很大,不如磚石材料因結構導致的厚度限制那么多。因此可以利用很薄的鋼板對空間進行非常清晰、準確地分隔,使場地變得簡練而明快,又充滿了力量。
當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以耐候鋼為物質基礎的銹蝕鋼板,在其園林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并非所有公眾都認為生銹的鋼板是美的,而且它不像木和石頭那樣易于接近。一些開發商就曾拒絕將此材料在居住區中大量使用。此外,該材料的色彩受環境、氣候影響變化較大,放置很久之后容易從鮮亮的紅褐色變成暗淡的深藍灰色,可能會導致表現力的減弱。因此,景觀設計師要根據實際的設計環境和需要來恰當使用耐候鋼材料。
上海世博園盧森堡館